搜题
已收录475551道考试试题
丨 最后更新:2025-07-03”“ 搜索结果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75551个
在现代军事中,战略威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战略威慑的实力,由常备军和后备力量两个部分组成,要确保这两支力量正常运转和发展,除了国民经济动员外,还需要一种无形力量的支持。这正是信息化战争中,新闻舆论战所承担的战略任务。因为没有媒体的宣传,别人就不可能全面感受到你的“强大”,其威慑作用也会大打折扣。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国都是借助媒体挥舞“威慑大棒”,战前就发动大规模的舆论攻势,使对方先失一局。可见,通过舆论战抢占话语权,先发制敌,形成对己有利的战争环境,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文段首先指出战略威慑地位很重要,接着指出新闻舆论战对于战略威慑实力是一种无形的支持,后文分析了原因,并通过美国的例子进行论证,尾句通过“可见”总结上文,指出舆论战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很重要,故可知文段重在强调新闻舆论战对于战略威慑的重要作用,对应A项。
B 项,“打赢”二字程度过重,文中只是说对战争有利,且并未提及“战略威慑”这一主题词,排除;C 项,仅提到“舆论攻势”,缺少“战略威慑”这一主题词,排除;D 项,“媒体宣传”为文段原因解释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查看更多
我们已经目睹,那些科幻小说中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未来科技逐―实现,并且改变了真实的世界。也许有一天,科幻小说不再思索和模拟技术的实际作用,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叙事者的主题,人类宿命甚至宇宙命运之上,我们仍要感谢它们帮助我们幻想过未来世界。只是,但愿永远可以有人像儒勒•凡尔纳在一百多年前那样由衷地发问:难道人们真的不可能用更短的时间环游地球吗?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希望科幻作品:
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文段首先肯定了科幻小说中想象科技的实现及其对真实世界的改变。然后假设科技小说有一天即使注意力从思索变成了叙事,我们还是要感谢它们帮助我们幻想过未来。最后一个“只是”表转折,后边是文段的重点,“由衷发问”四个字表达了作者期望科幻小说始终能够引导人们去思考和创新,对应C项。
A项,文段的意思不是想象,而是科技实际对我们的影响,排除。B与文段中心相悖,文段突出强调的是科幻作品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表述的是科幻作品的内容,不是文段重点意思,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查看更多
文学走进互联网,获得了―个崭新的平民化开放视野;网络上自由、兼容和共享的虚拟空间,打破了精英写作对文学话语权的垄断,为愿意上网创作的网民提供了“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机会。这种“新民间文学”,标志着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尽管如此,网络写作仍然不能与“人民写作”相提并论,因为文学的“人民写作”并不取决于传媒的公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而取决于这种文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和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审美品格。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文段首先介绍现象,即文学走进互联网,标志着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接着以“尽管如此”引出文段中心意思,网络写作不能与“人民写作”等同;随后详细阐述了原因。对应选项,D 项准确地把握了文段的中心意思。A 项为无中生有;B 项为文段引申出来的价值取向,不是本段文字的重点内容; C项为文段开篇介绍的现象,不是重点。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来源】《网络时代仍需倡导人民写作》查看更多
近代以来,史学界发展出几种“专门之学”,即简帛学、敦煌学、徽学、黑城学等,主要对象是出土或传世的文书,包括简帛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黑城文书,时间跨度从战国秦汉直至明清。虽然这些研究的对象多是文书,中国却并没有自己的“古文书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研究是随着出土或传世文书的不断发现而逐步扩大兴盛,却又各自为界。所以,只有在文书数量足够多、研究足够丰富、积累足够厚重、交流足够频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建立“中国古文书学”。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史学界怎样的研究状况?
根据文段中提到的史学界发展出“专门之学”,却没有自己的“古文书学”,这些研究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却各自为界,以及交流需逐步频繁,才能建立“中国古文书学”等信息可知,文段强调的史学界的研究情况为重发展而轻交流。
其余三项中的考据分析、理论实践、传统创新在文段中并无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来源】《“中国古文书学”:超越断代文书研究》查看更多
判断一个环形坑或环形构造的形成是否与陨石撞击作用有关,关键是要查明该坑岩石是否受过陨石强烈撞击伴随的冲击波作用。在强烈冲击波作用下,靶岩将发生冲击变质。关于陨石撞击坑的判别,国际科学界明确了三项冲击变质诊断性指标:矿物击变面状页理、矿物击变玻璃、击变矿物高压多形转变。在自然界中,除了地外天体超速撞击引起的冲击波作用外,任何其他天然过程或地质作用均不能在地质体中引发这类矿物物理变化。如能在地表环状地质构造中发现上述三项指标之一,即可确定该地区发生过陨石撞击事件。
根据这段文字,对某处环形坑或环形构造来说:
根据原文最后一句话,“如能在地表环状地质构造中发现上述三项指标之一,即可确定该地区发生过陨石撞击事件”,可知A项正确。B项,文段讨论的问题是判断环形坑或环形构造是否为受到陨石的强烈撞击所形成,此项偏离文段意思。C、D两项为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提及此意。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来源】《“中国首坑”背后暗藏利益之争》查看更多
纵观世界,新的垃圾处理时代正在到来。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已经可以利用等离子技术来处理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并对城市生活制造的“污泥浊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转为腐殖酸肥料。德国科学家造出“风拣技术”,令世界看到了垃圾处理的广阔未来。该技术终结了垃圾的人工分拣,让风代替人去对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纸张等进行分拣,从而将垃圾处理工艺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文段通过俄罗斯科学家以及德国科学家的两种处理垃圾的方式表明,运用科技是处理垃圾的有效手段。对应选项可知,B项准确的把握了文段的中心意思;A项没有提及科技这一概念,且意思仅为文段的一部分内容;C项,风力仅为处理垃圾的其中一种科技手段,表述不全面。D项为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提及垃圾的无害化。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来源】《垃圾即资源》查看更多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的心理学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
文段阐述了人认识世界的两种需求,“一致性需求”与“控制需求”,根据“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一句可知人们喜欢用属于自己能够理解的理论,用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来认识世界,C项符合文意。A、B、D三项既不属于“一致性需求”也不属于“控制需求”的范畴,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来源】《心理学专家:为什么阴谋如此盛行?》查看更多
某电器工作功耗为370瓦,待机状态下功耗为37瓦,该电器周一从9:30到17:00处于工作状态,其余时间断电。周二从9:00到24:00处于待机状态,其余时间断电。问其周―的耗电量是周二的多少倍?
周一耗电量:从9:30到17:00时长是7.5小时,为工作状态,总功耗=时间*单位耗能=7.5*370瓦;
周二耗电量:从9:00到24:00时长是15小时,为待机状态=15*37瓦;
则周一的耗电量是周二的(7.5*370)/(15*37)=5倍。
故正确答案是D。查看更多
某单位组建兴趣小组,每人选择一项参加。羽毛球组人数是乒乓球组人数的2倍,足球组人数是篮球组人数的3倍,乒乓球组人数的4倍与其他3个组人数的和相等。则羽毛球组人数等于:
题干给出三组等式:
羽=2乒....(1)
足=3篮....(2)
4乒=羽+足+篮...(3)
要求出羽毛球组的人数,可先从有羽毛球的①式和③式着手考虑:
羽=足+篮
故正确答案为A。查看更多
某政府机关内甲、乙两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定期向社会发布消息,甲部门每隔两天、乙部门每隔3天有一个发布日,节假日无休。问甲、乙两部门在一个自然月内最多有几天同时为发布日?
甲部门每隔2天相当于每3天发布一次,乙部门每隔3天相当于每4天发布一次,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则甲、乙每3*4=12天就会同时发布一次。一个自然月最多有31天,假设甲、乙两部门1号同时发布一次,该自然月最多还有30天,32/12=2...6,还可以同时发布两次。那么一个自然月最多共有3天是同时发布的。
故正确答案为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