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
已收录475571道考试试题
丨 最后更新:2025-09-05”“ 搜索结果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75571个
本书所论掷地有声,新意迭出,实与作者之研究方法及历史观___,在不断的学术反思之下,历史研究范式在不断变换,曾经的新概念也在不断衰旧,其___不断削弱。作者在讨论诸问题时,没有再纠缠于此,而是本着历史的实证精神做细致的___与论证。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作者书里所讨论的内容和作者的研究方法及历史观是有关系的,B项“息息相关”、C项“密不可分”和D项“不可分割”均符合文意;A项“环环相扣”指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得十分紧密,书中内容与作者的研究方法及历史观无法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排除。
第二空,对应横线前“新概念也在不断衰旧”,描述概念从新到旧的过程,但不意味着其对历史的研究是不可信的,所以与概念本身的“可信度”并无关系,排除B项。
第三空,与“细致”搭配,D项“追寻”搭配不当,排除;C项“梳理”搭配得当,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教学的审美属性与审美原则——评朱英教授<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查看更多
知识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获得,审美也存在其他的来源和形式,但师生之间彼此的透彻了解与关切,施教者___透示出的热爱和睿智,受教者___聆听表现出的诚恳和渴望,问题不得解决的苦苦思索,问题解决后的___,发自内心的钦佩和赏识等等,这种特定时空的共同构思、问答、行动以及伴随其中的喜悦痛苦,是任何第三者不曾感受,别的场合也不曾有过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根据“诚恳和渴望”可知,所填成语体现的是学生听老师教导时认真的状态。B项“敛声屏气”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与文段语境不相符,排除。A项“全神贯注”、C项“聚精会神”、D项“凝神屏气”均符合文意。
第三空,根据后文“发自内心的钦佩和赏识”可知,问题解决后学生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敬佩。对应D项“会心一笑”,表示内心认可;A项“笑逐颜开”多用来形容人满脸堆笑的表情和喜悦心情,C项“喜上眉梢”形容高兴时眉开眼笑,均表示外在的喜悦表现,与后文的语境不相符,排除A、C两项,将答案锁定为D项。第一空代入验证,“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符合文段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教学的审美属性与审美原则》查看更多
(1)对文中所说“可标准化程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项,对应文章第一段“可标准化程度”的定义中“管制者在事前能否以适当的成本识别被管制行为的类型及其后果,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统一执法”,表示如果管理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标准识别被管制行为的类型及其后果,则有利于统一有效执法,而“可标准化程度”本身并不能“便于管理者用适当的成本识别与管制”,不符合文意,当选。
B项,由第一段首句的“任何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制定,必然建立在“可标准化程度”这一概念基础上”可知表述正确,排除;C项由第一段“可标准化程度”的定义“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统一执法”可知表述正确,排除;D项,由第二段“对于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食品风险而言,理想意义上的立法设计应通过全面风险评估,以社会总风险最小化为目标”可知表述正确,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食品安全标准的私法效力及其矫正》查看更多
(2)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空,文段开篇提及“可标准化程度”并介绍其定义,接着论述被管制行为的类型及其后果是进行统一执法的前提,横线处开始介绍被管理行为的类型,表示假设,四个选项均可表示假设,符合文意。第二空,“风险类型”“致害原理”“致害性”均为管制者在进行成本识别时需要考虑的要素,构成并列关系,故横线处应填入表示并列的关联词,C项“但”表示转折,D项“而”可表示转折等多种含义,二者均不表示并列,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并”可以表示并列,但常用为“并且”,“并”单独与后文连接不当,排除;B项“且”符合文意、用法恰当,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食品安全标准的私法效力及其矫正》查看更多
(3)根据文意,农作物中农药残留无法执行零标准的根本原因在于
对应文章第三段,首先由“但若执衡”提出农药残留无法执行零标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根本原因,对应D项。
A项“增产效益”只对应“总收益”,未提及“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权衡”,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有待科技进步”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C项“无法排除农药的残留”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且表述绝对化,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食品安全标准的私法效力及其矫正》查看更多
(4)作者认为“参与立法的学者可能过于自信”,是因为
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作者先通过转折提出“参与立法的学者可能过于自信”,接着通过并列关系引出两个方面进行解释说明,即食品风险可标准化程度的制约以及工业化时代的食品安全风险与技术具有不确定性,最后文段结尾通过“因此”进行概括总结,说明“学者可能过于自信”即社会最优标准不好判定的真正原因在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难以达到所谓“社会最优”的目标,对应C项。
A、B两项,“仍有可能给人造成伤害”与“仍不可能是零风险的”对应文章第三段举例的部分内容,意在说明制定“社会最优标准的原因,而非“参与立法的学者可能过于自信”的原因,排除;D项,“增加企业和社会成本”,文段没有相关阐述,表述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食品安全标准的私法效力及其矫正》查看更多
(5)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意在说明
分析整个篇章可知,开篇首先引入食品安全标准这一话题,并说明理想化的食品安全标准应是社会最优标准,并通过农药残留标准举例说明食品的社会最优标准其实不是零风险的、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接着文章尾段通过转折强调参与设立食品立法,即社会最优标准的学者可能是过于自信的,并通过食品风险可标准化程度的制约和工业化时代的食品安全风险与技术均具有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解释说明。文段结尾通过“因此”对上文进行总结,强调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很难达到社会最优标准的目标。因而,整篇文章意在强调食品安全标准,即学者们立法的社会最优标准是非常难制定和达到的,即强调立法的难度,对应A项。
B项,“食品安全标准受哪些因素制约”对应文章中原因分析的内容,本身非重点,排除;C项,“可标准化问题”表述不具体明确,文章已说明这一问题为设立社会最优标准难度大,即对于食品安全来说,立法是非常困难的,排除;D项“怎样实现社会最优”对应文章中解释“学者可能过于自信”部分的内容,并非整篇文章论述的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食品安全标准的私法效力及其矫正》查看更多
1,-2,-3,-2,1,( )
数列无明显特征,优先考虑做差。做差后得到新数列:-3,-1,1,3,( ),为公差是2的等差数列,新数列中下一项=3+2=5,则所求项=1+5=6。
故正确答案为A。查看更多
2.1,5.2,8.4,11.8,14.16,( )
数列为小数数列,做差无规律,考虑小数点前后的机械划分。划分为:
整数部分:2,5,8,11,14,( ),为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17;
小数部分:1,2,4,8,16,( ),为公比是2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32。
综上可得:所求项为17.32。
故正确答案为D。查看更多
1,-5,10,10,40,( )
数列存在明显的倍数关系,优先考虑做商。做商后得到新数列:-5,-2,1,4,( ),为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新数列中下一项=4+3=7,则所求项=40*7=280。
故正确答案为D。查看更多